第六十章 新生(2/8)

入侍,轮流讲读。

在朱瞻基的印象里,明朝是最重视经筵的朝代,不过那是历史上的朱瞻基死了之后的事情。

当时文官掌权,皇帝幼小,自然任由文官摆布。

但是在这个时期之前,不管是朱元璋也好,朱棣也罢,一个月最多举行三场经筵。在朱棣时期,就是每月逢三开讲。

初三,十三,二十三,这三天的上午是不处理朝政的,而是皇帝和太子,太孙一起听课。

讲官们往往是从四书五经中截取一段段的话进行讲古,除了讲故事,最主要的就是根据历史上的事件进行总结。

这种总结就是所谓的经验,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,就知道应该怎么做。

有用吗?

不能说无用,但是绝不是文官们吹捧的那么有用。

因为历史在发展,任何一件事的发生,都有其复杂的形成条件或者是偶然性。

根据历史总结经验可以,但是要根据历史上的问题来进行问题处理,那就是刻舟求剑。

朱瞻基之所以不被文臣们喜欢,主要原因就是他不喜欢经筵,而且在参加经筵的时候,经常把文臣们抵的无话可说。

讲经释义朱瞻基不行,但是讲歪道理,他的嘴巴还是很厉害的。

文臣们僵化的思维,不能对古人进行怀疑的限制。都能让朱瞻基挑出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,让他们下不了台。

而朱高炽是最喜欢经筵的,朱棣一个月组织三次,他恨不得一个月组织三十次。

当然,他只是在他的詹士府举行,这也是他最受文臣推崇的地方。

但是现在朱瞻基监国,当然不可能天天举行经筵,听一帮文臣拿着过时的东西来限制现在人的思想。

要不是取消经筵弊大于利,他都恨不得取消经筵。

可取的地方在哪里?当然还是道理!

儒家最优秀的地方就在于学习,变通,吸纳。

他们能把其他百家的东西研究透彻,然后揉碎了,融入到儒家里面。

从汉代儒家兴盛开始,不管是杂家,道家,法家的东西,全部就被儒家给吸纳了。

他们一直限制人的思想,但是自己一直在变。

如今的儒家,其实已经不再是儒家,而是三教合一的儒家。他们把佛教,道教的东西也全部融入了进来。

所以,明朝以后,儒教的兴盛也就自然而然了,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有更强大的基础,形成了更稳定的基础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请记住【我的大明新帝国】最新更新章节〖第六十章 新生〗地址https://wap.bqg22.org/70/70495/382_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