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二章 稷下学宫(1/3)

从各国慕名而来求学论道的学者名家不计其数,齐国原先只是在崂山南面顺着山势建了百人规模的住房与殿堂,供奉着齐国的几位大家,如名家的邓析、惠施、公孙龙都在此著书授业,儒家的孔子、道家的庄子也曾在稷下学宫短暂的住过一段时间,随着这些大家在诸国的名气越来越大,更多的年轻人来到此地,一方面希望能效仿先人,在稷下学宫闯出一番名号,以便到诸国谋求功名,实现抱负,另一方面也是此地汇聚了太多大家经典,学文致理事半功倍,对自己的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。还有一些人是带着朝圣的心情来的,只是想看看哪里是邓析坐过的椅子,哪里庄子曾经讲道用的木案,一凳一案,原本不起眼的物件,经过名家之,也成了风景。由于聚集的学者越来越多,原本修建的房屋明显不够用了,规模一扩再扩,稷下学宫由崂山南簏扩建到夫子河南岸,为方便通行还在河面上修筑了石桥。所有来求学的人,无论贵贱都可有一席安睡之地,一案研墨之台,只不过需要五六人合住在一个房间里,因为来稷下学宫求学的人实在太多了,管吃管住,全程免费,即便不来求学,解决个人温饱也挺好的,没有管理人员驱赶,想住多久都行。但自从前年开始,由于稷下学宫规模实在太过于庞大,不得以更改了入驻的条件,夫子河南岸新建的宿舍仍是免费供贫寒学子居住,而夫子河北岸,离原崂山旧址更近的区域开始实施租金制,根据离旧址的远近、宿舍的大小收取高低不等的租金,这样一来贫寒学子求学的道路虽然远了一点,但依然没有被阻断,而那些各国的富家子弟也乐意掏些钱求个舒适安逸,皆大欢喜。

稷下学宫的宿舍规模虽然越扩越大,但主要的活动区域始终没有变更过,崂山南簏下有一条玉石铺就的小径,将活动区与休息区隔开,这条路被人称为“举贤路”,一旦踏过此路,举座皆为贤人,无分贵贱,只有贤德高低。

今日恰逢每月例行一次的论道大会,所有在册的学生都齐聚在此,聆听老师教诲,观摩大家论道。

因为稷下学宫有名家的邓析、惠施、公孙龙等人常年久住于此,所以学宫内论道的风气浓重,年轻学者仰慕名家风采,认为天底下最显学问的事情便是论道,在理上压人一头,除了显示才学高深以外,还挺解气的,读书人意见不合,总不能动吧,也太辱没斯文,不行就坐下来论道,说个三天三夜,理是否越辨越明尚不好定论,但能坚持不倒的人肯定身体素质明显要强一点。附近耕作的山野村民总是说这些读书人本着能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请记住【轮回旧章】最新更新章节〖第七十二章 稷下学宫〗地址https://wap.bqg22.org/130/130108/76.html